1.目的:
防止加工操作人员、原料和废物、工器具、包装材料及区域间的交叉及二次污染。
2.范围:
适用于整个加工过程中生产环境、原辅料、包装材料、操作人员、工器具不卫生而造成交叉污染。
3.责任人:
1、生技部负责制定防止交叉污染规章制度。
2、车间生产班组长负责检查操作人员有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3、办公室负责处理违纪人员的处罚。
4.预防交叉污染程序:
4.1产品流程控制
4.1.1严格按照产品工艺流程,要求从原料→印刷 →复合→熟化→制袋→包装的顺序进行,不可任意调整加工步骤,生产加工过程的产品必须严格在其加工步骤相对应的区域内进行。
4.2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4.2.1厂房内部设计与布局应满足良好食品卫生操作规范要求,并做到人流、物流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4.2.2不同清洁加工区,操作人员不得相互串岗。
4.2.3不同清洁区使用工器具不能交叉使用。
4.2.4原料、成品在加工、包装、贮存的过程中要严格分离,防止原料、污染物与成品一起堆放,造成交叉污染。原料包装材料入库前先检查是否有外包装破损,如果发现有应及时通知生技部评估处理后,再决定是否入库。
4.2.5物流流向要按工艺流程图,原料和操作人员进入生产车间的通道,应分设二处避免交叉污染。
4.2.6原料进车间之前一定要清理干净包装袋上的灰尘。
4.2.7车间不得堆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操作人员喝水用的茶杯有专一地方存放。
4.2.8生产过程中产品接触的器具设备表面被污物等污染时,或碰到了地面及其不卫生物品时,应为不合格产品。
4.2.9已成型的产品避免再受污染,直接放入周转箱内,通过传递仓送入包装间。
4.2.10落地受污染的原料不准掺和使用,修边整理后的产品要干净,产品中不能留有异物。
4.2.11包装袋不允许直接接触地面,应放置在洁净的垫仓板上。
4.2.12未加工的原料,和已加工的成品必须分开存放。
4.2.13严格区分和标记原料,成品的不合格品和合格品。
4.2.14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或落地产品要装入指定的废弃物桶内不得回收使用,废弃物桶应加盖,以防止污染空气,每天及时清理干净。
4.2.15原料、包装材料、成品仓库应保持通风、清洁、干燥、产品堆放在垫仓板上并有标识,做到先进先出。
4.2.16运输车辆要保持干净,车辆内不得运输与产品无关的物品。
4.2.17车间卫生员每天下班后开启紫外灯对生产车间、更衣室进行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3工厂设计、预防交叉污染。
4.3.1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离,生产区布局,按产品工艺流程设计,不同的加工区域都要隔离。
4.3.2生产车间、包装间、要做到人流和物流分开,注塑成型后的产品应通过传递窗进入包装车间。
4.4预防产品交叉污染,加工人员的卫生控制。
4.4.1生技部要制定操作人员卫生制度,并公布上墙。
4.4.2操作人员上班前要按洗手、消毒程序操作。
4.4.3.洗手、消毒程序,先用清水冲洗双手→充分涂擦肥皂或洗手液→清水冲干净→消毒液(消毒液浓度50—100PPM)浸泡10—30秒→清水冲干净→双手烘手机烘干。注塑成型操作人员的手按要求两小时消毒一次。
4.4.4参观者、设备维修人员等也应遵守上述洗手、消毒程序。
4.4.5在以下情况下要进行再洗手、消毒:
1、接触到身体其他未清洁部分或不干净物品后。
2、上完洗手间后。
3、咳嗽、打喷嚏、吃饭后。
4、处理完垃圾、交接班时。
5、处理过脏设备和工器具。
6、开工前进入车间及连续工作4小时后
5.监控:
5.1车间生产班组长每天要检查以下内容:
1、操作人员的手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洗手,工作衣、帽、口罩是否干净。
2、操作人员在加工操作和工器具管理是否按规定进行。
3、以上六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洗手、消毒是否做到。
4、掉落在地面上受污染的产品是否作为合格产品存放。
6.纠正措施:
6.1上班前由生产班组长,召开全体员工碰头会,互相检查个人卫生及生产安全卫生的有关 事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2发现操作人员不按规定洗手、消毒,车间班组长应责令其返回洗手、消毒,并对其进行 卫生教育,先警告一次算一小过,三次警告算大过扣工资。
6.3发现原料、成品仓库不卫生,应及时通知仓库保管员进行整改直至检查合格。
7.记录:
《车间卫生检查表》